阅读历史

第八章【郑国崛起】

作品: 煮酒话英雄 |作者:大泽天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09-09 01:19|
    繻葛之战

    周郑之间的交恶继续,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终于免去郑庄公左卿士职务,作为报复,郑庄公拒绝朝觐周桓王。朝觐天子是诸侯不可回避的义务,不朝觐周天子,就是不承认周天子的领导地位,意味着自己不再服从于周天子的管理,眼里有没有天子,这是大事,比偷粮食的事大多了。于是,这一年秋天,周桓王为维护王室尊严,征调陈、蔡、卫三国的军队,并亲率王师组成联合国部队讨伐郑国。

    放在过去,天子亲自带着诸侯国的军队来讨伐,做为一诸侯国早早地认错,服软了事,不然会家破人亡。但现在不同了,人家郑庄公不怕,不仅不怕,还摆开阵式给你过招了。过去老子打儿子,儿子可以挨打,现在,他要给你过招了。郑庄公率郑国的军队迎战联军。于是双方在繻葛,即今天的长葛摆开阵式,正式交战。

    周天子率领王师做了这样的部署:以虢公林父指挥的军队及配属的蔡国、卫国的军队组成右军,由虢林父指挥;以周公黑肩指挥的军队及配属的陈军为左军,由周公黑肩指挥;周桓王作为三军统帅则亲自指挥由周军主力组成的中军。

    针对周联军的布阵形势和特点,郑庄公采纳郑大夫子元(公子突)的建议:用左方阵来对付蔡军和卫军,用右方阵来对付陈军。先找软柿子捏,把陈国的军队作为突破口:“陈国国内发生动乱,将士们无心打仗,缺乏战斗意志,如果先攻击陈军,他们必定奔逃。陈国的军队败逃,周天子的军队一定会阵脚混乱,然后趁机攻击蔡国和卫国的军队,蔡、卫两国军队支撑不住,也一定会争先奔逃。这时我们可集中兵力对付周天子的中军,就可以获得成功。”郑庄公听从了。让大夫曼伯担任右方阵的指挥,祭仲担任左方阵的指挥,原繁、高渠弥带领中军护卫郑庄公,摆开了叫做鱼丽的阵势。

    所谓鱼丽阵,其实就是徒兵与战车相互掩护,密切协同、攻防自如战阵。当时惯常用的阵法,是战车居前,隶属徒兵跟随在战车之后,而郑庄公的鱼丽阵,则是让徒兵以伍(五人)为单位,分散配置于每乘战车的左、右、后方,填补车与车间的空隙,形成协同作战的态势。

    战斗开始,郑庄公命令左右两边方阵说:“大旗一挥,就击鼓进军。”郑国军队士气高昴,团结一致,一点没有儿子打老子的愧疚。

    这就很可怕了。

    结果,防守一方的郑国军队率先发起进攻。

    战役的进行,果然如子元所设想的,陈国、蔡国、卫国的军队毫无斗志,在郑国军队的冲击下,一触即溃。周军一开战,就失去了两翼。周军的主力中军受到左右两翼溃兵的困扰,阵势大乱。郑国的军队趁势从两边合拢。周天子的王师大败。

    周桓王引军而退。混乱中,郑国的将军祝聃(音丹)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祝聃(音丹)一时性起,甚至想趁机冲过去活捉周天子。郑庄公赶忙阻止。告诉自己的手下,“君子不能欺人太甚,何况对方是周天子,适可而止就行了。我们的目的只是挽救自己,使国家免于危亡。能做到这些就足够了。千万不能惹事。”

    姬寤生还是有政治头脑的,王毕竟还是王,还是我们周家老大。因此,不再追击。真要是把天子抓了,怎么面对天下的诸侯,那才是骑虎难下。不仅不能抓周天子,还要负荆请罪,当天晚上,郑庄公派大臣送大群牛羊赴周军军营,慰问受伤的周桓王和被他们打败的将领,作出诚心向周天子周桓王请罪的状态,请求赦免。

    4.天子挨打之启示

    伟大光荣神圣的周天子带领诸侯国军队打小诸侯,却被诸侯给打了,就像老子打儿子,却被儿子打了一样窝囊。这样的奇耻大辱也使得周天子一夜之间搞清楚一件事。周王室已经不是想当年了。“想当年牙如铁,生嚼蹄筋不用切;现如今不同了,吃块豆腐也出血”。繻葛之战使姬林终于知道,从今以后,自己这样的周天子只能与豆腐和猪血为伍了,再也不敢碰硬东西了。

    郑国这一箭,摧毁了三百多年周王朝国王的最高权力和威望。它让诸侯们一下明白,山中已经没有老虎了。过去那个神圣的有天命的周天子一样是可以被诸侯教训的,因此,所谓的王法已经不存在了。高不可攀的国王,经过这一次事件后不断贬值,并逐渐从人们脑海中消失,只有在野心家企图利用他时,才想到他。

    没有了利齿爪牙,狮王、老虎只能混同于豚犬,甚至被豚犬所欺,这是没办法的事。君位争夺令郑国衰落

    1.郑国衰落的原因

    郑国在与周天子的交恶中,占了上风。

    郑国虽然立国很晚,刚立国又被迫东迁,但是,郑国从立国开始,三代国君个个有为,使郑国的国际地位一下提到很高,尤其是郑庄公带屡次打败宋国,连强大的齐国有难,也要求郑国支援。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召齐、卫、宋会盟于曹(今河南延津西南),几乎当上的春秋初年的霸主。

    但笑得最早的人未必能笑到最后。事态的发展却是郑国很快就被赶超了,因此,春秋时期的主角再也没有给郑国。

    郑国就此衰落了,而衰落的原因,则是郑国的内乱。郑庄公去世后,郑国几十年的内乱。这是内因。实际上,从军事地理、政治地理的角度而言,郑国区位没有优势,不像山西、陕西。陕西在黄河天险的西部,黄河好像是专门为陕西修的护国河,自北向南绵延千里,阻挡了东部向西的通道,人家长江主要截断南北,偏咱这黄河是截断东西的。然后到了潼关就向东流,而从潼关到郑州落差有几百米,这意味着想利用黄河逆水行舟,爬几百米,还要经过黄河三峡,那是相当的难。而沿河的陆路通道,又被崤山阻隔,车不方轨、马不并辔的函谷关更是天险,这样的地理形势,使得陕西的军事势力在与东部地方势力的竞争中占尽了优势。进可顺水而下,退则可据关自守。真如地道战所说的那样,敌人他敢来呀,就别想再回去。

    山西也一样,黄河不仅是陕西的护国河,也是山西的护国河。山西西有大河、吕梁构成的防御纵深,东有太行天耸立,是为天然屏障;南边同样是大河与王屋、中条山构成的防御体系。更重要的是,相对中原,山西住在楼上,虽然有八个楼梯口,古代称为太行八陉,但每一个楼梯都是山高路险,不容易上。只有山西内部不乱,同样是“敌人胆敢来呀,就别想再回去”。而处在楼上的山西,想来中原玩玩,就别提多方便了。因此,历史上,山西对中原造成的威胁最直接、最大,因为它处在中原的头顶,又紧靠中原。所以山西的势力强了可以下楼,弱了只要守好楼梯口,就可确保无事。

    相比之下,处在中原的郑国可吃大亏了。地势平坦,几乎无险可守。与山、陕相比,此地是易攻难守,只有强大才能抵御四方。处在中原的势力只能特别的强大,让山陕成为自己外围的防线,否则就成为四方骚扰的对象。中原一带历来为四战之地,无论是东西对峙,还是南北对抗,无论是合纵,还是连横,中原都是争夺与争战的对象。郑桓公选这么个地方建国,和平时期,人气聚集,容易繁荣,而到了战时,它的弊端日益显著。因此,郑国稍不留神,就衰弱了。

    郑国的衰弱就在那个很厉害的郑庄公身后。郑庄公的几个孩子不能说没有才干,但是有几个孩子都有才干,而他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又没有安排好,于是围绕国君的继承,郑国开始内哄了。

    事情还要从太子忽说起。太子是法定的继承人,在西周时期这是铁板钉钉无法改变的事儿,但现在东周了,什么事儿都可能发生。因此,太子应当有所警惕。应该广交朋友,建立牢固的统一战线,团结最广大的诸侯来对付与震慑潜在的对手。但是,太子却在找对象的问题上过于固执,过于感情用事,结果出了问题。太子失国与打对象有什么关系?不能说太子找错了对象,只能说他没有找对对象,因此,在关键时刻,没有对象可依靠,被兄弟抢走了位置,自己成为逃亡者。从这个问题上看,他没有继承郑庄公的谋略与狡黠,没有早早地防备他的弟弟们。

    太子忽就是看不上齐国的国女

    从史料上看,太子忽像是一个有能力、有个性、有原则的人,但政治有时不需要那么多个性与原则。

    前706年,北戎到齐国找麻烦,势头很大。齐国看样子难以对付,就派使者向郑国求援。郑国也不含糊,派太子忽领郑国军队救援齐国。齐国当时的国君齐僖(xī,西)公看样子很喜欢这个太子忽,或者就是想与是爱渐强大的郑国拉关系,反正齐僖公提出,想把女儿嫁给太子忽,与郑国结亲。

    这本来是好事,齐国是个大国、强国,是个将来可以依靠的靠山。谁知忽并不领情,他辞谢说:“齐大非偶” ,什么意思?那意思是,齐国是个大国,郑国是个小国,门不档、户不对,我不敢高攀。

    郑太子忽拒绝了齐国的提亲,但齐僖公并不死心。后来讨伐北戎取胜后,齐僖公又提出了联姻之事,执着地想把女儿嫁给太子忽。忽又一次拒绝了。这一次的理由是,到齐国是为了讨伐北戎,虽然打了胜仗,但有了一点功劳就娶人家女儿,容易被人认为是占人家便宜,不是君子所为,因此又拒绝了。

    当时,老谋深算的的大臣祭仲与太子在一起。祭仲到底是有眼光,规劝太子答亲事。他提醒太子说:我们国君您的父亲有很多宠爱的姬妾,妾骄子就贵,你父亲宠爱那个姬妾,那个姬儿子就是你潜在的对手。子以母贵,母亲受宠,子就受宠。爱宠的公子多了,就对太子你很不利。你虽然是太子,但如果得不到大国的援助将不能即位。过去即位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现在周天子不行了,但要继位还是要得到大诸侯国的承认与支持,否则就是即位,地位也很不牢固。现在郑国不是就您一个太子有能力,还有二位公子都很能干,都有势力,都可以成为国君,你要想清楚。

    但是太子主意很正,就是不娶齐国国女。用我们今天美好的想法看,当时,太子忽已经有了夫人,那是他在周天子那里做人质时从陈国那里娶的陈国国女。但是,当时一个太子更立几个夫人并不是越轨的事,太子忽拒绝齐僖公的好意,曾经被人称赞,我们甚至可以穿越地说,太子忽对于自己的爱情忠贞。但正如祭仲所说,后来,没有齐国这样大国的支持,他的君位的确保不住。这也许是他不够老辣。

    但是,事情得从两面说。齐僖公让他娶的这个女儿,应该很漂亮,但这个漂亮的齐女,就是后来在齐鲁两国惹事的庄姜,嫁给了鲁桓公,还与自己的哥哥齐襄公私通玩兄妹恋。从这个意义上说,太子忽的拒绝又似乎是正确的,不然,被齐襄公戴绿帽子,甚至被杀的可能就是他了。历史,真得让人看不透。

    但是别人看不透,祭仲还是把郑国的前景看透了。他已经看出,除了太子忽之外,有他的弟弟突,小弟弟子亹(wěi,伟)都是国君的有力争夺者。

    太子忽的母亲是邓国的美女,邓国在今天的邓县,邓国是一个小国,与周天子的关系也比较疏远,所以说,他的舅家势力并不大,而且距离郑国有些遥远,因此,虽然被立为太子,但缺乏牢固的靠山,地位并不牢固。祭仲的分析是非常正确的,也是很有见识的,后来,太子忽也就是由于没有靠山而吃了苦头,栽了跟头。但太子忽很有个性,就是不愿意与齐国结亲,娶齐僖公的女儿。执着的有些可爱,也有些傻。在政治玩正直多少有些不合时宜。

    郑庄公除了这个邓国的美女外,还曾娶宋国的贵族雍氏女子。这个宋国雍氏生下一个儿子,名收突,不是忽,就是突,这名字挺奇怪的。雍氏女子很受国君郑庄公宠爱,公子突也是一很能干的人,繻葛之战时的建议就是他提出的。他的舅家宋国相对邓国,国大爵尊。距离郑国也比较近,因此,虽然突没有被立为太子,但并不是没有机会做上国君。尤其是到了这个时候,没有多少人再遵守大宗小宗的规距,没有人还那那么执着地信仰周公的嫡长子继承这一套了。只要是公子,都可以做国君。不让做,就想办法,实在不行就杀人。于是当国君又必须增加一种能力,就是防范被杀被废的能力。太子忽在这方面好像是有欠缺的。

    郑庄公在位四十三年,公元前701,郑庄公逝世。郑庄公生前让自己宠信的大臣祭仲辅佐太子,太子忽被立为国君,这就是郑昭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