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18章 西晋乱局

作品: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 |作者:张国刚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05-02 21:58|

老域名(9txs)被墙,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11txs.com)

东汉之后,国家分裂了将近百年才重现统一。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有统一之功。可是为什么统一之后只有三四十年,这个王朝就灭亡了呢?

制度是否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是一个问题,有没有能力强、合适的人来执行制度,是另外一个问题。在帝制时代,一个政权能不能找到优秀的接班人,对于王朝兴衰,非常重要。

一三分归晋

司马懿掌权以后不久,就去世了。他大儿子司马师进一步巩固了政权后,不久也去世了,二儿子司马昭继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成语是说,司马昭要篡位,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可是司马昭并没有篡位,在他统治下,灭掉了蜀国,灭蜀以后他的权威就得到进一步提升,后来他就把家业留给长子司马炎,司马炎改朝换代,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我们知道,司马炎的江山也是很快就灭亡了,这就跟他的傻儿子司马衷有关系。为什么西晋王朝这么短暂呢?我们下面讨论一下。

后世的唐太宗,对西晋历史很关注,现行的《晋书》就是唐朝编的,唐朝以前也有好多不同版本的《晋书》,房玄龄领衔主编的《晋书》中《武帝纪》的评论,是唐太宗亲自撰写的。唐太宗肯定了司马炎有统一之功。东汉之后,国家分裂将近百年才统一。可是,为什么统一之后三四十年,这个国家却灭亡了呢?

《资治通鉴》和《晋书·刘毅传》都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晋武帝有一次到南郊去祭祀,祭祀完以后,他就问大臣刘毅,他可以跟汉代哪个帝王相比?刘毅回答晋武帝说,您可以和桓帝、灵帝比比。武帝大吃一惊,说自己平定江南,统一天下,何至于此?刘毅回答说,桓帝、灵帝的时候,卖官的钱入国库,陛下您卖官的钱,都入了自家私房,由此看来,恐怕还不如桓、灵帝呢。晋武帝不但不生气,还大笑起来,说,在桓帝、灵帝的时候,听不到这样子的直言,现在能听到这样的进谏,说明我还是比桓帝、灵帝要强。

这就是司马炎的性格。为人比较温和,不轻易发火,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个人也有些窝囊,古人叫“妇人之仁”。人家跟他说的话不对啊,东汉桓帝、灵帝,公开卖官,钱不就是入了私库嘛。窝囊到不明是非,不辨黑白,西晋的皇族贵族们生活优裕,纵情享乐,豪华奢侈,大家都喜欢比富。羊琇、王恺、石崇都有钱,互相攀比,你用饴糖来涮锅,我就用蜡来当柴火烧,你做四十里的布障,我就做锦的布障五十里,你用香料涂屋,我就用赤石脂来涂屋。司马炎作为皇帝,不但不禁约斗富歪风,反而用国库的珍宝给自己舅舅王恺助阵。开国皇帝都纵容这种腐败风气,西晋王朝如何能够不短命而亡!

二继位风波

在接班人的选择上,司马炎的态度有如儿戏,犯了大错。

司马炎与皇后杨艳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夭折,剩下大儿子司马衷、二儿子司马柬。可司马衷是个傻子,这一点父母都是知道的。《资治通鉴》记载,司马衷有一次听见蛤蟆叫,他说,哎呀,这个蛤蟆在叫,它是为官家叫呢,还是为私家在叫?天下灾荒,百姓饿死了,他听后说:“何不食肉糜?”没米吃,吃肉粥啊,肉粥也挺好吃的。

一个这样的人,为什么选他当太子?说来话长。

首先因为他是长子。可是,长子是傻子难道也选为太子?杨皇后认为,孩子傻,做母亲的怀有内疚,若因此而不让他当太子,岂不是自己错上加错?觉得不能亏待孩子。司马炎也有自己的想法。当初他父亲司马昭,差一点儿就立了次子司马攸为嗣,而不是他这个做哥哥的。想起来都不爽,因此,他也不愿意做废兄立弟的事情。这是一层原因。

再一层原因,还与司马衷生了一个聪明的儿子有关。父母考虑到司马衷脑子有点傻,怕他不知道男女之事,就选了一个叫谢玖的宫女,去为司马衷侍寝。后来,司马衷就让谢才人怀孕了,生了个孩子,名字叫司马遹,非常聪明。

有一次,宫中起火,司马炎在那指挥救火,他孙子拉着爷爷的衣服,说爷爷你进来,爷爷问为什么,他说你站在亮的地方,大家都能看见你,夜黑,事起仓促,有危险,你到暗的地方来,你能看见大家,大家看不见你。晋武帝一听,心花怒放啊!皇帝特别喜欢这个孙子,聪明伶俐,而且还是长房长孙啊。比起他爸爸的这个弱智,那是强多了。

历史上太子有立有废。杨艳皇后在西晋灭吴之前,就去世了,难道司马炎在皇后死后就没有废黜无能太子的想法?可是晋武帝的续弦皇后杨芷,是前皇后杨艳的堂妹,对这个太子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当初,为司马衷选太子妃的时候,本来要选卫家的美女,后来却娶了贾充的女儿贾南风。贾南风的母亲叫郭槐,她做了杨皇后许多工作,还给她送了很多钱,贾充也找很多人帮忙为她姑娘说好话。进呈画像的时候,他们把贾南风画成一个大美女,成功骗过了晋武帝。直到结婚过后拜见舅姑,大家才知道贾南风粗黑短胖,为太子妃实在不堪。可是,司马炎并没有追究一干人等欺君蒙蔽之罪。你说他窝囊不窝囊!

贾南风性格强悍,自己不生儿子,就对怀孕的妃嫔下毒手,谢玖也被赶走。司马炎想废掉她,皇后杨芷以保护堂姐利益为己任,拼命保护这对夫妇,力劝司马炎不要把贾南风废了。皇后一坚持,司马炎也就罢了。

司马炎执政二十五年,病了,要选辅政大臣。他本来是想在宗室和外戚中各选一人。一个是汝南王司马亮,一个就是皇后的父亲杨骏。为什么用杨骏呢?杨骏既无才干,又无名望,因为女儿杨芷做了皇后才发迹的,以前也就是当过县令之类的小官,朝中很多人都看不起他,说他器量狭小,承担不了社稷大任。

可是司马炎有他自己的盘算。历观前朝,弱主当朝,宗室强盛,就是因为这些辅臣太强大了,霍光、王莽这样有本事、有手段的辅臣,所以才会出现弱主临朝,然后强臣当权。正因为杨骏平庸无能,司马炎觉得让他辅佐新君更放心,他既没野心又没能力,就必须搞好与宗室的关系,搞好跟宗室的平衡。其次,他是皇后的父亲,小皇帝的外公,是至亲,一定会悉心辅佐。最重要的是,杨骏没儿子,“孤公无子”,即使有非分之想,也没意义,也传不下去。

可是,就在晋武帝病重期间,杨骏为了独专朝政,排挤了司马亮,而且撤换了武帝身边的侍从人员。武帝一时糊涂、一时清醒,发现司马亮没有来,身边的人员都换掉了,也只是对杨骏说了句:“你怎么能这么干?”太熙元年(290)四月,武帝生命垂危,皇后召大臣宣皇帝的口谕,以杨骏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帝视无言”,就是他眼看着事情变成这样,却没法说话了。就这样,晋武帝留下了一个傻子皇位继承人、一个强悍的皇后,还有一个志大才疏的辅佐大臣杨骏。

《资治通鉴》在这里给司马炎做了一个“盖棺论定”,说“帝宇量弘厚,明达好谋,容纳直言,未尝失色于人”。没有给过人难看的眼色。你也可以讲他宽宏大量,我怎么就觉得他是窝囊糊涂呢!

三八王之乱

武帝死后,变乱首先从宫廷里爆发。太子司马衷即位,就是晋惠帝。这位糊涂愚蠢的皇帝,成了皇后贾南风的傀儡,王朝大权很快落在了贾南风的手里。

最初,杨骏独揽大权,想用些小恩小惠收买人心,并不管用。永平元年(291),贾南风利用被杨骏排斥的官员,利用宗室诸王的不满,矫诏引楚王司马玮领兵入朝,杀了杨骏,夺回权力。而且把杨太后、太后的母亲庞氏处死。

贾南风有一个心病,这就是太子司马遹的存在。自己不生孩子,丈夫有智障,可是,司马遹却聪明过人,性格刚劲。虽然未必贤能,却足以让贾南风担心自己的未来。

于是,贾南风设下陷阱,废掉了太子司马遹,太子的部下谋划政变,贾南风干脆杀害了司马遹。贾南风的恶行,引起了诸王和朝臣们的不满。永康元年(300),本来与贾南风勾结在一起的赵王司马伦,利用这个机会,杀死贾南风等人,拉开了八王之乱的序幕。从永平元年(291)到光熙元年(306)十六年间,先后有八个司马家宗室加入了权力的混战,这就是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彻底消耗了西晋的国家实力。其间,永安元年(304),在蜀中的成氏和在山西的匈奴刘渊,率先起来造反,揭开了“五胡十六国”天下大乱的序幕。

回顾一下,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的原因,除了贾南风的政治操作引发危机之外,西晋立国以来的制度安排,也值得反思。

立国初年,晋武帝接受曹魏没有分封同室宗亲的教训。他既用外戚辅政,又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都是司马家的,建立诸侯国。这些诸王,可以选拔自己封国中的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还统领着军队。历史好像回到了刘邦初建国的时代。这样的制度留下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东汉末年,朝中有外戚宦官专权,地方有军阀割据,所以朝纲不正。曹魏接受这个教训,外戚宦官靠边站,宗室靠边站,最后就给了司马家族以篡权的机会。只要中央发动政变,朝中无奥援,地方无屏藩,江山就易色了。现在司马氏分封了二十七个王,贾南风和杨骏这些外戚,他们都参与到前台来,最后司马氏也亡了。

可见,制度本身无好坏,关键看什么?历史条件。什么时候应该有什么样制度,片面的接受教训,好像防范了前朝的问题,却引发了新问题。古人对此有很多的讨论,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再好的制度,关键还是靠人,看是在什么样人的掌控之下。这就跟接班人的选拔密切相关了。在帝王时代,一个王朝的接班人,就是皇帝的儿子,他本身或昏或明,或贤或愚,对王朝的兴衰,国家的命运,关系很大。帝制就是这样子。晋武帝选了一个智商极低的儿子当皇帝,再好的制度,他也没有能力掌控嘛!中央君主糊涂,地方诸王坐大,社会矛盾尖锐,加上对内迁少数民族的管理漏洞,那不是坐在火山堆上吗,西晋的灭亡,势所必然。

大家注意到没有,《资治通鉴》的这种叙事,虽然也有“臣光曰”之类的直接评点,但是它最有价值的部分,其实就是从具体事情上记述和探究王朝的兴衰。我们如果非要深入探究人事背后深层次原因,什么土地问题啦,赋役制度啦,不是完全不可以。但是,那样许多问题就扯得很远了,那是推脱了当事人的责任。尤其是西晋,如果不是上层的生活靡乱,奢侈夸浮,那么皇帝弱势一点,大臣有为一点,也许还能够撑起来。

总之,在帝制时代,一个政权能不能找到优秀的接班人,对于王朝兴衰,非常重要。世袭制度下,能否在皇家子胤里找到优秀的接班人,本身就是问题,何况还有立嫡以长的限制,选择范围更小。在中国的皇帝制度下,皇帝不行,就必须有一个贤能的宰相来帮衬,宰相来解决现实执政问题,儒家和道法家都讲“垂拱而治”,未尝不包含这层意思在内。如果辅佐大臣,宰相制度也不行的话,有什么机制可以纠正皇家子孙的不肖呢?昏君奸臣,这两个叠加在一起,就必然会亡国。对曹魏来说,就是司马家族取而代之;对于司马政权来说,君主昏庸,辅臣不行,外戚也不行,就只有分崩离析的命运了。

(参见《资治通鉴》卷七十五至卷八十九)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 (11txs.com)”查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