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199章 史前大洪水(六十四)

作品: 溯源楛矢石弩 |作者:星空游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06-15 16:19|

九桃小说 老域名(9txs)被墙,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11txs.com)

“又讲跑题了!我们还是继续讲楼兰古人吧!

我以前说过2007年美国国家地理栏目的基因学家和人类学家斯潘塞·威尔斯检查了塔里木木乃伊的DNA,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是东亚人、高加索人、中亚人和印度人等许多人种的聚居地,并非只有一个人种。塔里木盆地最古老的小河墓地木乃伊的DNA检测显示欧亚人种的混血始自铜器时代。距现代3980年的小河墓地木乃伊的父系全部是西欧亚单倍群R1a1a-M17,70%的母系则来自南西伯利亚的C单倍群,还有少量的线粒体单倍群H和K。

巧合的是小河墓地附近距现代2500年到3000年的且末遗址干尸的父系也同样全部是西欧亚单倍群R1a1a-M17。这种不同民族混血时产生的最极端的性别偏向性可能是因为来自乌拉尔地区的中亚父系为R1a1a的族群对南西伯利亚男性土著进行了种族灭绝,对女性进行父系征服。自西欧亚以R1a1为主要标的青铜文化人群首先迁徙于南西伯利亚地域并同这里的以C等为主要标记的原著民族相互混合,并在其后南下进入中亚和塔里木地区,成为当地青铜文化人群之源。”

关鑫停下来,有些激动地看向大伙儿。

“这么说嘎珞的父族也应该来自于阿凡纳谢沃古人群?”

一直跟在后面没出声的马伟博惊喜地对前面的关鑫说道。

“应该是!来自乌拉尔地区的中亚父系为R1a1a的族群应该是吐火罗人的先祖。

单倍群R1A1属于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之一,由基因标记M17定义,分布于欧洲至印度一带。

1万至1.5万年前,一个携带M17的男人诞生在现在的乌克兰或俄罗斯南部。他的后裔继续游牧,驯化了马。他们骑着马,更加便于迁徙:从印度到冰岛,他们迁移的范围很广泛。

在捷克——西伯利亚——亚洲中部,M17的频率约40%,在印度约35%,在中东地区约5%~10%。在伊朗,M17在伊朗西部仅约5%~10%,在伊朗东部高达35%。这些分布使得语言学家猜测:骑马的M17后裔可能是印欧语系的传播者。

吐火罗人是最早定居天山南北的古代民族之一,传统领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疆界以北是天山,以南是昆仑山,疆界以东是戈壁滩,以西是帕米尔高原,天山南麓的龟兹人和焉耆人、吐鲁番盆地的车师人以及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楼兰人,皆为吐火罗人。中国史籍里描述的吐火罗人是大胡子、深眼窝和高鼻梁的人。

研究者对吐火罗人的起源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三种解释:

第一、近东起源说,英国语言学家亨宁(W.B.Henning)1978年提出,认为塔里木盆地的吐火罗人就是公元前2300年左右出现在波斯西部扎伽罗斯山区的游牧民族古提人,阿卡德人称其为古提姆(Gutium),亚述人谓之古提(Guti)。公元前2180年灭亡阿卡德王朝,后来推翻巴比伦王国,主宰巴比伦达百年之久。

亨宁分析了《苏美尔王表》记载的古提王名,发现这些名字具有吐火罗语特征。公元前2082年古提王朝被苏美尔人推翻,从此在近东历史舞台上消失。亨宁推测古提人就在这个时候离开巴比伦,长途跋涉,向东迁徙到塔里木盆地。

俄国学者加姆克列利茨(T.V.Gamkrelidze)和伊凡诺夫(V.V. Ivanov)深受启发,将印欧人的故乡定在近东,并从语言学角度描述了吐火罗人的迁徙。同时,公元前2000年住在巴克特里亚的雅利安人带到印度的梵语与吐火罗语都出现了非印欧语的借词。语言学家均认为这些借词应该很早独立的分别进入梵语和吐火罗语中了,因为印度雅利安人和吐火罗人并没有交流。这就说明那个时候吐火罗人还在中亚,没有进入塔里木盆地。

第二、西域本土起源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纳兰扬(A.K.Narain)1990年提出,认为印欧语各族本身就是在今天中国西部形成的,因为月氏人从远古时代起就住在中国西域。

第三、南西伯利亚起源说,爱尔兰学者马劳瑞(J.P.Mallory)博士1989年提出。目前所知年代最早,分布最靠东方的印欧人考古文化是南西伯利亚的阿凡纳谢沃文化,所以马劳瑞推测吐火罗人的祖先是阿凡纳谢沃人。

上述研究主要基于比较语言学研究,而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却是考古学证据。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学者开始参与吐火罗人起源的研究,并在考古、语言和人类学三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考古发现已经确认,早在公元前2000年初,印欧人在新疆的分布已达天山东部的奇台,乃至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孔雀河流域。研究者相信,这些年代最早的、分布最靠东方的印欧人考古文化,就是吐火罗人祖先的文化。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梅村在《新疆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一文中通过分析公元前2000-1500年间在新疆分布的几种青铜时代文化,认为吐火罗人的考古文化就是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的克尔木齐文化。

克尔木齐文化指的就是切木尔切克石人及石棺墓群文化。我以前给你们讲过,此文化应该和《海内北经》所说的居住于蛇巫山的先民有关联,所以说嘎珞的父族应该出自克尔木齐古人。

2017年5月5日起,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人员与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联合对墩麻扎至那拉提高速公路沿线(尼勒克段)的112座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考古人员依据墓葬形制的差异,将墓葬分为竖穴土坑墓、竖穴土坑石室墓、竖穴土坑偏室墓及石圈石棺墓,其中有两座墓葬封堆较大,规格较高,墓主身份地位可能较高。

在竖穴偏室墓中,早期的墓葬年代结果显示距现代4953-4937年。据考古人员介绍,这三座墓葬是新疆境内最早的墓葬,属于早期青铜时代墓葬。其中发现的针杉纹尖底陶罐,有阿凡纳谢沃文化因素。

阿凡纳谢沃文化源自黑海-里海北岸的南俄罗斯乌克兰草原的颜那亚文化,其特点是竖穴墓葬方式,又称竖穴墓文化。颜那亚文化被认为是古印欧人的起源。颜那亚古人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东迁至南西伯利亚的米努辛斯克盆地,形成阿凡那谢沃文化。

在阿凡纳谢沃古人来到南亚草原之后,另一支印欧古人也来到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的地带,形成克尔木齐文化。因为墓葬结构非常相似,所以考古学家认为克尔木齐文化和阿凡纳谢沃文化应该都源自颜那亚文化,但由于克尔木齐有墓葬外立石人,随葬石俑石器等独有特点,因此被认为是受阿凡纳谢沃文化影响的另一文化。我依据辽西半拉山墓地的墓葬习俗和《海内北经》对蛇巫山的描述推测克尔木齐文化与半拉山文化有关联。

约公元前1800年后,阿尔泰语系蒙古人的奥库涅夫文化在南西伯利亚崛起,很多阿凡纳谢沃人被迫南迁,所以在之前的克尔木齐墓地中经常发现阿凡纳谢沃文化类型的陶器。这些南下的克尔木齐古人后来形成了主要居住于塔里木盆地的吐火罗人,而在南西伯利亚崛起的奥库涅夫古人很可能就是《海内北经》中的鬼国人。”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溯源楛矢石弩 九桃小说(11txs.com)”查找最新章节!